為進一步豐富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內涵,主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扎實推動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落實“突出南向”開放精神要求,由四川省外事辦公室、四川省教育廳、共青團四川省委、中國—東盟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和宜賓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瀾湄區域對話·教育合作論成功舉辦。壇于3月21日—23日在宜賓市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也是2019年“瀾湄周”子活動之一。
本次論壇以“同飲一江水、共贏新時代”為主題,邀請來自柬埔寨、老撾、緬甸、泰王國、越南等湄公河五國的使領館、教育行政部門官員,有關教育機構、學校代表,外交部、教育部以及國內部分省、市有關部門領導,各高校、職業技術院校及中學代表共730余人出席,其中外賓210余人,外國前政要2人。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簡稱“瀾湄合作”)是我國與湄公河5國共同發起和建設的新型次區域合作平臺。2012年,泰國提出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可持續發展倡議,中方給予積極回應。2016年3月23日,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成功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泰國總理巴育、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撾總理通邢、緬甸副總統賽茂康和越南副總理范平明共同出席。瀾湄合作旨在促進瀾湄沿岸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國人民福祉,縮小本地區國家發展差距,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并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南南合作。
瀾湄合作建立了包括領導人會議、外長會、高官會和各領域工作組會等在內的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架構,確立了“3+5合作框架”,即以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為三大支柱,優先在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和減貧領域開展合作。
3月22日上午舉行了主論壇暨教育合作項目簽約儀式,3月22日下午高等教育分論壇、職業教育分論壇、中學教育分論壇分別進行,3月21日市領導會見與會外國嘉賓,3月23日,與會嘉賓分別前往臨港經開區大學城、翠屏區天立學校、智能終端產業園等地考察訪問。
主論壇暨教育合作項目簽約儀式。3月22日上午,主論壇暨教育合作項目簽約儀式舉行。論壇分為領導致辭、項目發布和揭牌儀式、協議簽署、主旨演講四個階段。在論壇第一階段,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振華,外交部亞洲司參贊李志工,泰中友好協會會長、泰王國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老撾前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陳德海,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李春生,省教育廳副廳長彭翊等領導分別致辭。在論壇第二階段,共青團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青聯副主席唐經天發布了瀾滄江—湄公河青年巴蜀文化暨創新創業交流活動項目,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俊輝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李春生共同為宜賓市教育對外交流協會揭牌。在論壇第三階段,市政府副市長陳揚杰代表市政府與中國—東盟中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簽署合作協議。此外,西華大學與泰國易三倉大學研究生院,四川輕化工大學與老撾占巴塞大學等26個項目在論壇上簽約。論壇第四階段,老撾教育部國際司司長斯思拉馮薩、越南教育培訓部國際合作局局長范光興、泰國泰中教育與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關國興、柬埔寨國家商務學院副校長陳萬龍、緬甸教育部研究和創新司司長溫凱穆、成都大學校長王清遠等嘉賓分別作主旨演講。
3月22日下午,瀾湄區域高等教育分論壇、職業教育分論壇、中學教育分論壇分別進行。論壇上,來自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6國的專家學者圍繞“高等教育:面向瀾湄區域合作的跨境教育”“產教融合背景下的瀾湄區域職業教育合作”“中學教育:以校為本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三個話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值得一提的是,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柬埔寨工業技術學院、老撾國立大學、老撾瑯勃拉邦大學、緬甸曼德勒大學、泰國清邁大學、泰國博仁大學等100多所東南亞高校代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貴州財經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華大學、樂山師范學院、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學院等70多所國內高校代表參會,來自瀾湄區域六國的13位專家、學者、領導緊緊圍繞論壇的主題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領域作了精彩紛呈的交流發言。各位嘉賓代表分析了瀾湄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和未來趨勢,描繪了瀾湄區域高等教育合作框架的構想藍圖,探討了高等教育促進瀾湄區域科技創新的機制與路徑,分享了高等教育服務瀾湄區域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培養新時代國際化人才的研究成果,唱響了瀾湄區域六國高校聯盟的時代旋律。
與國內外高校進行交流座談。3月22日,瀾湄區域對話·教育合作論壇(中國·宜賓)國內高校座談會召開,會議圍繞今后國內高校的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參會的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貴州財經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20余家國內高校負責人就宜賓“雙城”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紛紛表示,今后將加大與宜賓高校之間的合作,以促進宜賓與國內各大高校師生間的共同發展。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振華出席會議。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俊輝出席會議并向參會人員介紹宜賓市情及宜賓大學城科創城建設基本情況。副市長陳揚杰出席并主持會議,副市長鐘雯彬、市政協副主席廖霆出席會議。3月22日,市經合外事局相關負責人與越南下龍大學副校長黃氏秋江進行座談,黃氏秋江表示將積極推動宜賓市與越南下龍市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市領導會見參會嘉賓。3月21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振華會見來宜參加瀾湄區域對話·教育合作論壇(中國·宜賓)的老撾前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泰國前副總理、泰中友好協會會長功·塔帕朗西一行,就促進雙方教育、人才等方面合作共贏發展進行了交流。市政府副市長廖文彬會見了泰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吳威德和緬甸駐昆明總領事館總領事梭柏一行,雙方表示將進一步加強教育、旅游、經貿等方面合作。
參觀考察。3月23日,與會嘉賓分別前往臨港經開區大學城、翠屏區天立學校、智能終端產業園等地,對宜賓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等進行了教育合作考察訪問。與會嘉賓被宜賓“雙城”建設從無到有、迅猛發展,特別是市委確立科教興市戰略,全力推進大學城和科創城建設,在2年時間3所大學建成投用、新增大學生2.8萬人,留學生近700人、居全省第二的“宜賓速度”奇跡所震撼。
加強了地方宣傳,擦亮了宜賓名片。本次瀾湄區域對話·教育合作論壇是瀾湄合作領域三大支柱之一“社會人文”中教育領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瀾湄合作框架下宜賓市首次獲得國家部委—外交部同意并授權的“瀾湄周”子活動之一,外交部亞洲司、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作為指導單位,外交部亞洲司參贊李志工到會并致辭,是宜賓市舉辦的最高規格對外開放活動,也是宜賓市第一次舉辦多邊的對外交流活動。論壇充分宣傳推介了宜賓市基本情況,向嘉賓們展示了宜賓豐富的文化底蘊、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打造科教強市的決心、力度,宣傳和推廣了宜賓城市形象,讓宜賓贏得更廣泛的社會關注,進一步擴大了宜賓的國際影響力。
搭建了合作平臺,擴大了對外開放。本次活動借助2019年“瀾湄周”活動平臺,進一步搭建了宜賓對外開放、招才引智的重要橋梁。特別是市政府同中國—東盟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拓寬了宜賓市對外開放渠道。本次活動共邀請到國內外嘉賓730余名,外國前政要泰國泰中友好協會會長、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老撾前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中國—東盟中心陳德海秘書長;湄公河5國使領館總領事、參贊,教育部司長及代表和外交部瀾湄秘書處負責人;湄公河5國高校、職教、中學校長代表等重要組織外賓210多人參加大會,是宜賓市近年來對外開放活動中參會外賓規模最大的一次。利用參會國內外嘉賓資源,加強對外聯絡工作,提升對外交流水平,有利于宜賓加快推進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建設,助力宜賓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和“一帶一路“國際留學生”基地,推動宜賓成為連接瀾湄區域國家的重要節點,成為深化瀾湄區域教育乃至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孕育和加深瀾湄區域人文相親的重要基地。
簽約了大批項目,助推了教育發展。此次論壇進一步加強了宜賓教育國際交流,借助瀾湄區域對話平臺,吸引了柬埔寨、老撾、緬甸、泰王國、越南等國家以及國內教育界專家學者對宜賓教育的關注,擴大了宜賓本地學校與國外學校間的交流,宜賓學院與緬甸曼德勒大學、柬埔寨金邊皇家大學、泰國蘭實大學、越南大南大學藥材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與老撾巴巴薩職業技術學院等簽署合作協議,此外,在本次論壇上宜賓四中、南溪一中、翠屏棠湖外國語學校正式加入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學生國際文化交流項目(CEAIE—AFS)。這三所學校將從今年夏天開始接待來華交流學生。同時,經四川省教育廳推薦,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遴選,宜賓市第一中學校掛牌成為CEAIE—AFS項目來華留學生基地校并加入中國教育國際交流會“一帶一路·同一課堂”項目框架。今年夏天,宜賓市第一中學將建成泰國學生班,開始接收第一批泰國學生來到宜賓學習、交流一學年。這一大批教育交流合作項目的落地,將積極推動宜賓教育長遠發展。
得到了嘉賓肯定,奠定了合作基礎。泰國前副總理、泰中友好協會會長功·塔帕朗西表示,此次在宜賓舉辦的“瀾湄區域對話·教育合作論壇”意義重大,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此次論壇,希望與宜賓加強交流,進一步尋求合作機會。外交部亞洲司參贊李志工表示,宜賓作為地方政府,首次承辦國家多邊對外交流活動,辦得很規范、很務實,成效明顯。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陳德海表示,此次論壇活動很成功,非常圓滿。在同類活動中出類拔萃,比貴州、重慶等地承辦的對外開放活動效果都要好。剛從貴陽參加了貴州省2019年瀾湄周活動的越南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經濟處主任范忠義表示,本次論壇規模很大、檔次很高,極具震撼效應,沒想到宜賓有這么高的辦會水平,回去將向大使館做好匯報,并重點關注宜賓,積極推動越南與宜賓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