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時間:2024年5月)
【國名】?緬甸聯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面積】?676578平方公里。
【人口】?5417萬,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華人華僑約250萬。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內比都(Nay Pyi Taw),人口約129萬。
【重要節日】?獨立節:1月4日;建軍節:3月27日;潑水節:4月13日。
位于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國相接,東南與老撾、泰國交界,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后,經歷了蒲甘、東吁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9世紀英國發動三次侵略戰爭后占領了緬甸,1886年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5月被日本占領。1945年3月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后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8年1月4日,緬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以吳努(U Nu)為首的政府實行多黨民主議會制。1962年,緬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Ne Win)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員會。1974年1月,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組建了“社會主義綱領黨”(簡稱“綱領黨”),奈溫任“綱領黨”主席,定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軍隊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后改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簡稱“和發委”),改國名為“緬甸聯邦”。
2010年11月,緬甸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2011年1月31日,緬甸聯邦議會召開首次會議,正式將國名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并啟用新的國旗和國徽。2月4日,聯邦議會選舉登盛(U Thein Sein)為總統。3月30日,組建政府。2012年4月,緬甸議會舉行補選,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獲得45個空缺席位中的43席。2015年11月,緬甸舉行新一輪全國大選,民盟贏得大選。2016年2月,緬甸新一屆議會正式成立,分別選舉民盟中央執委溫敏和民盟議員曼溫楷丹(Mahn Win Khaing Than)為人民院議長和民族院議長。3月中旬,緬議會選舉民盟成員廷覺(U Htin Kyaw)為新總統,選舉敏瑞(Myint Swe)、亨利班提育(U Henry Van Thio)為副總統。新一屆政府于3月30日宣誓就職。4月,聯邦議會批準昂山素季出任國務資政。2018年3月21日,廷覺和溫敏分別辭去總統和人民院議長職務。3月22日,聯邦議會人民院選舉原副議長迪昆妙(U T Khun Myat)為新任議長。3月28日,溫敏當選為新任總統。2020年11月,緬甸舉行新一輪全國大選。2021年2月1日,緬甸國防軍接管政權。2月2日,成立國家管理委員會。8月1日,成立看守政府。
【憲法】1974年緬甸制定了《緬甸社會主義聯邦憲法》。1988年軍政府接管政權后,宣布廢除憲法,并于1993年起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新憲法。2008年5月,新憲法草案經全民公決通過,并于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行政區劃】全國分7個省、7個邦和聯邦區。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聯邦區的首都是內比都。
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1948年獨立后到1962年實行市場經濟,1962—1988年實行計劃經濟,1988年后實行市場經濟。
據緬甸官方媒體報道,2023-2024財年緬甸吸引外資6.61億美元,主要投資來源國包括新加坡、中國、泰國等。外國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電力和工業等領域。
【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錫、鎢、鋅、鋁、銻、錳、金、銀等,寶石和玉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石油和天然氣在內陸及沿海均有較大蘊藏量。森林植被豐富,伊洛瓦底江、欽敦江、薩爾溫江三大水系縱貫南北,水利資源豐沛。
【工業】主要工業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小型機械制造、紡織、印染、碾米、木材加工、制糖、造紙、化肥等。
【農牧漁業】農業為國民經濟基礎。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類、甘蔗、油棕、煙草等。主要林產品有柚木、花梨等各類硬木和藤條等。緬出口的主要農產品為豆類和大米。
畜牧漁業以私人經營為主。緬甸政府允許外國公司在劃定的海域內捕魚,向外國漁船征收費用。水產品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
【旅游業】風景優美,名勝古跡多。主要景點有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文化古都曼德勒、萬塔之城蒲甘、茵萊湖水上村莊以及額布里海灘等。
【交通運輸】陸運:緬交通和鐵道部門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緬甸全國公路里程為2.13萬英里。鐵路總長3579英里。
水運:緬交通部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內河航道約9219英里,主要港口有仰光港、勃生港和毛淡棉港。
空運:主要航空公司有緬甸航空公司、緬甸國際航空公司、曼德勒航空公司、仰光航空公司、甘波扎航空公司、蒲甘航空公司、金色緬甸航空公司等。主要機場有仰光機場、曼德勒機場、內比都機場、蒲甘機場、丹兌機場等。仰光、內比都和曼德勒機場為國際機場。
【財政金融】緬甸有5家國有銀行,分別為:緬甸中央銀行(1948年成立,前身為緬甸聯邦銀行,1990年改稱中央銀行)、緬甸農業銀行(1953年成立)、緬甸經濟銀行(1967年成立)、緬甸外貿銀行(1967年成立)和緬甸投資與商業銀行(1989年成立)。從1992年起,允許私人開辦銀行,2016年開始允許外國銀行在緬設立代表處。目前已有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越南投資與發展銀行、新加坡大華銀行、日本東京三菱銀行、韓國產業銀行等外國銀行在緬開設分行。
【對外貿易】2021/2022財年,緬對外貿易額162.7億美元,其中出口83.1億美元,進口79.6億美元。主要貿易伙伴:中國、泰國、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緬甸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氣、大米、玉米、豆類、水產品、橡膠、皮革、礦產品、木材、珍珠、寶石等,主要進口商品:燃油、工業原料、化工產品、機械設備、零配件、五金產品和消費品。
【文化】緬甸文化深受佛教文化影響,緬甸多個民族的文字、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以及風俗習慣等都留下佛教文化的烙印。緬甸獨立后,始終維護民族文化傳統,保護文化遺產。緬甸主要文化機構和設施有:國家舞劇團、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昂山博物館等。
【教育】教育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小學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包括日托幼兒園和學前學校,招收3—5歲兒童;基礎教育學制為10年,1—4年級為小學,5—8年級為普通初級中學,9、10年級為高級中學;高等教育學制3—6年不等。
【新聞出版】全國發行的日報有3種:《緬甸之光》(緬文)、《鏡報》(緬文)、《緬甸新光》英文版。此外,全國還有《妙瓦底》《仰光時報》等,另有《金鳳凰》等中文期刊。緬甸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電視臺主要有緬甸之聲電視臺、妙瓦底電視臺、MRTV–4、緬甸國際(MRTV–3)、Channel–7、Skynet–TV等。
【同中國的關系】1950年6月8日中緬建交。20世紀50年代,中、緬、印(度)三國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兩國簽訂邊界條約,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近年來,中緬兩國友好關系繼續穩步發展,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深化。2011年5月,中緬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20年1月,習近平主席同緬甸領導人一致同意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