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瀾湄合作)的第五個年頭。2016年3月,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召開,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為六國發展注入源頭活水。歷經五年,瀾湄機制不斷完善,成果日益凸顯,為推動全球南南合作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樹立了典范。
“食為人天,農為正本”。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農業穩定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農業與減貧是瀾湄合作五大優先領域之一。瀾湄次區域地理和氣候條件優良,自然資源豐富。六國有著共同解決貧困與饑餓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與營養、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愿望,合作需求旺盛。從吃不飽穿不暖到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中國經歷了歷史性轉變,積累了大量農業實踐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日益受到全球關注。在瀾湄合作機制下,六國合作空間廣泛,前景廣闊。
“泱泱一江水,蕩蕩繁榮志”。瀾湄農業合作是對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經過五年發展,瀾湄農業合作成果不斷涌現,合作領域日益多元,合作基礎愈發牢固,瀾湄農業合作實現了從“生根發芽”到“茁壯成長”的階段性蛻變。
一是機制建設更加完善。2017年,瀾湄合作農業聯合工作組成立,為促進六國農業合作政策交流與戰略對接發揮了協調作用。2018年,李克強總理在瀾湄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上提議“共同設立瀾湄農業合作中心”。經農業農村部批準,2019年1月,瀾湄農業合作中心正式設立。中心以服務次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發揮區域性協調支持機構的作用,推動農業務實合作。
二是頂層設計初步形成。2020年1月,瀾湄六國農業部門正式通過《瀾湄農業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作為瀾湄合作第五次外長會議成果正式發布。六國將加強農業政策對話、農業產業發展、農產品貿易與農業私營部門投資合作、能力建設與知識分享及其他優先領域合作,共同提高成員國農業發展水平。
三是技術交流惠及各方。利用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農業示范園區等多個平臺,成員國間開展了優良品種與技術示范推廣,帶動當地農業增產增收。圍繞熱帶農業人才培育、跨境動物疫病防控、沼氣、農藥風險管理等領域開展培訓交流,為各國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與知識分享。
四是“豐收瀾湄”項目集群穩步推進。在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下,六國開展了百余個農業合作項目,涉及水稻、橡膠、果蔬等種植,病蟲害防治,畜牧養殖,漁業生態養護,農產品加工,貿易促進,農村發展與減貧,能力建設等多個領域,成果豐碩。
五是農業貿易與投資合作逆勢增長。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中國與湄公河五國農產品貿易總額達237.5億美元,實現同比增長12%,其中進口總額130.8億美元,出口總額106.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5%與7%。
“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和次區域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給全球和次區域糧食安全帶來嚴峻挑戰。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也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總結經驗和成效的同時,瀾湄農業合作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需要進一步強化合作,不斷提升合作力度。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瀾湄農業合作前景廣闊,未來可期。瀾湄農業合作中心將認真落實瀾湄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加強與國內外相關機構溝通協調,推動實施好“豐收瀾湄”項目集群,持續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各國歲豐年稔,提高次區域糧食安全與營養水平,助力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