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印尼《雅加達郵報》及其網站分別刊發中國駐東盟大使鄧錫軍署名文章《攜手共建繁榮穩定的大湄公河次區域》。文章內容如下:
9月9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第七次領導人會議成功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等湄公河五國領導人以及亞洲開發銀行行長等共同出席。
在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復、國際地區局勢錯綜復雜、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GMS第七次領導人會議回顧合作進展,攜手應對挑戰,規劃未來合作,將有力推動地區疫情應對和經濟復蘇,為東盟和區域一體化進程注入新動能。
近30年來,中方一直是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面對當前百年大疫和國際地區日益增多的風險挑戰,中方將堅定與次區域國家加強政治互信,攜手拓寬合作領域,共同建設繁榮穩定的大湄公河次區域。中方的合作理念、重點和愿景可以概括為四個“I”:
第一,包容(Inclusiveness)。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能夠取得良好發展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堅持睦鄰友好,弘揚多邊主義,照顧彼此重大關切,維護次區域國家共同利益。中方始終倡導開放包容理念,認為各方提出的次區域發展倡議應并行不悖,積極推動GMS與共建“一帶一路”、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三河流域等機制統籌協調,實現優勢互補,凝聚發展合力。
中國和湄公河國家一衣帶水、親如一家,六國合作是次區域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之基。令人遺憾的是,美國拉攏一些域外國家打著開放包容旗號,搞排他性的次區域合作機制,頻頻制造水資源等爭議議題,企圖在中國和湄公河國家間“打楔子”,把湄公河地區變為地緣政治博弈場和遏制中國的“前沿地帶”。對于這種企圖,地區國家不歡迎、不接受,它也不會得逞。
第二,免疫(Immunity)。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是當前次區域最為緊要的課題,通過疫苗免疫接種建立阻擊疫情的保護網仍是最有力武器。中國積極同湄公河國家開展疫情防控和疫苗合作。中國提供的疫苗在湄公河五國實現“全覆蓋”,居各方為次區域提供疫苗數量之首,為遏制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克強總理在此次會上進一步宣布,中方將繼續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優先向湄公河國家提供疫苗等醫療物資援助,也愿利用在瀾湄合作框架下設立的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開展疫情監測、傳統醫藥、傳染病防控合作,助力湄公河國家早日戰勝疫情。
第三,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交通、電力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次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瀾湄合作機制和GMS協同作用下,湄公河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隨著中老鐵路將于今年底前通車和中泰鐵路加快建設,老撾將由“陸鎖國”變為“陸連國”,中南半島南北大動脈將得以貫通,泛亞鐵路網建設有望實現突破。
中方和湄公河國家將不斷深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充分發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區域聯動效應,打造交通、物流、商貿、產業深度融合的經濟走廊。探討構建協調、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政策體系,積極推進區域電力協調中心建設,加強5G、陸地光纜等信息基礎設施聯通合作。
第四,一體化(Integration)。推動經濟一體化是實現次區域發展繁榮和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湄公河五國是東盟重要成員國,中方與五國積極開展經貿和務實合作,助力東盟縮小內部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今年上半年,中國同湄公河五國貿易額達1922億美元,同比增長近四成,全年有望再創新高。來自湄公河國家的榴蓮、火龍果、芒果等熱帶水果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產自中國的柑橘、蘋果三天之內就可以擺上泰國曼谷的貨架。
中國和湄公河國家將加速核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落實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議定書》。中方將同相關湄公河國家共同建設運營好經濟特區和工業、產業園區,加強中小企業、邊境貿易、跨境電商合作,深化農產品貿易、質量安全和防疫合作。我們還將繼續深化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合作,努力實現次區域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我們將與湄公河國家一道,以披荊斬棘的勇氣、團結一致的精神,不斷深化合作,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民心相通,積極構建大湄公河次區域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