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韓志強在泰國《經理人報》《星暹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中泰美好未來》,全文如下:
9月2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系統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背景、豐富內涵、實現路徑和世界意義,展現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和貢獻,呼吁各國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一、今年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周年。十年來,在習近平主席的親自擘畫、親自推動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理念到行動,從萌發到壯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在理念上,逐步形成了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五個世界”為總目標,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追求,以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為根本路徑,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以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重要依托的科學理論體系。在行動上,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中國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了不同形式的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得到100多個國家明確支持,全球文明倡議提出不久就獲得多國積極響應。在衛生健康、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領域,習近平主席也提出致力于構建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為妥善應對全球挑戰、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了智慧力量。
十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共識日益擴大。人類命運共同體連續六年寫入聯大決議,并多次寫入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決議或宣言,獲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理解和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歷史大勢,解答了時代之問,反映了各國人民追求和平、正義、進步的心聲,匯聚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對于推動各國團結合作、共創人類美好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二、今年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截至2023年7月,中國已與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個雙邊合作機制,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助力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貨物貿易額從1萬億美元擴大到2萬億美元,年均增長8%,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還搭建起“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格局。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10月在北京舉辦,截至目前,已有來自130多個國家的代表確認與會,還有很多國際組織代表確認參會。中國將以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凝聚起攜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最大合力,引領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向前發展。
三、去年11月,習近平主席成功訪問泰國,中泰雙方就構建更為穩定、更加繁榮、更可持續的中泰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為兩國關系的未來發展繪就了藍圖、指明了方向。展望未來,中國愿同泰國新政府加強團結,在構建中泰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上,一起為人類進步和現代化進程發揮更大的作用,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是增強政治互信,共同做國際地區和平穩定促進派。中方愿同泰方密切高層往來、加強戰略溝通,繼續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相互支持各自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瀾湄合作、中國—東盟合作等框架下保持密切協調與配合,共同致力于維護地區穩定與繁榮。在APEC、聯合國等平臺保持密切溝通,共商可持續發展大計,共同倡導多邊主義和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共同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和平友好合作人間正道,向零和思維、冷戰圖謀說不。
二是加強安全合作,為普遍安全的世界貢獻智慧和力量。中方愿同泰方推動全球安全倡議落地,深化軍事、執法等方面合作,更好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等領域對話合作,共同做好風險防范。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地區熱點問題,重視彼此合理安全關切,反對肆意擴大軍事同盟、擠壓別國的安全空間。
三是加強務實合作,致力于共同發展與繁榮。中方愿同泰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構建高水平互利合作新格局。繼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快中泰鐵路建設,打造縱貫中南半島的高鐵大動脈。用好電動汽車生產合作、5G通信技術合作先發優勢,加大經濟技術前沿領域合作,打造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新亮點。用好RCEP、中國—東盟自貿區等有利條件,進一步夯實兩國貿易投資合作,攜手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引導維護全球化正確方向,反對脫鉤斷鏈、“小院高墻”,抵制保護主義、單邊制裁,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
四是加強人文交往,推動世界不斷走向開放與包容。中方愿同泰方促進雙方人員交往和信息往來,擴大文化、藝術、教育領域合作。努力推動雙方旅游業快速恢復,保持中國作為泰國最大旅游客源國地位。適應網絡化時代,豐富拓展兩國文化與信息交流新途徑新方式,密切兩國青年交流,推動中泰友好薪火相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共同弘揚東方傳統和亞洲價值理念,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不同文明和平共處、和諧共生,反對鼓噪所謂“民主和威權”二元對立,反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
五是加強環保行動,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中方贊賞泰方提出的生物循環綠色經濟模式,愿同泰方深化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等領域交流,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業鏈和價值鏈合作,推進綠色技術、綠色產業為主的項目落地,助力中泰兩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在區域和國際上,推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走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攜手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相信在中泰兩國并肩努力下,構建更為穩定、更加繁榮、更可持續的中泰命運共同體必將收獲累累碩果,為兩國共同發展、長治久安、持續繁榮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好愿景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