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近日表示,中國的水電站有助于調節湄公河水流,為下游國家在遭受極端天氣情況時提供急需幫助。
湄公河系國際河流,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瀾滄江。
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盧光盛表示,瀾滄江梯級水電站有助于在極端天氣下調節水流。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田富強指出,瀾滄江的出境水量僅占湄公河入??谒康?3.5%,這意味著中國的水電項目對湄公河下游流域的水量影響有限。
田富強解釋,水電項目不消耗水資源,而是利用水能,并且它們可以調節自然徑流。他表示,中國對瀾滄江的開發利用主要是為了水電,水電是一種清潔能源。他補充說,老撾境內的干流上也有水庫和水電站。
湄公河委員會、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和國際水管理研究院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認為,瀾滄江梯級水電站對湄公河干流在旱季的流量和水位有積極影響。
報告數據顯示,由于瀾滄江梯級水電站的調節,2012-2013年旱季清盛站月流量和水位均高于多年平均水平。
2019年,湄公河流域遭受極端干旱,水流量顯著減少。與此同時,瀾滄江流域的云南省也遭受了嚴重的干旱。從上游到下游,極端天氣嚴重影響了整個流域的生產和生活。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國際業務部團隊水文專家認為,大旱主要原因是雨季縮短,季風性降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異常高溫和強蒸發。
在2019年旱季,糯扎渡和小灣水電站這兩個瀾滄江上的主要梯級電站不僅將同期的徑流來水全部下泄,同時還下泄了此前水庫內的蓄水,以增加下游的流量。
數據顯示,兩個水庫在2019年旱季動用存量庫容向下游補水高達170億立方米,占清盛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的14.7%。清盛水文站是瀾滄江進入中南半島的第一個水文站。
2023年4月,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在湄公河委員會第四屆峰會上發言表示,中方科學調度瀾滄江梯級水電站,充分發揮“調豐補枯”的防災減災作用,幫助湄公河國家有力有效應對旱情,實現了大旱之年無大災。
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盧光盛建議加大努力增強透明的數據共享,實現瀾滄-湄公河流域水電項目的可持續發展。他還表示,引入更多的數字技術以及更成熟的模型實現可靠數據的提供和共享也很重要,這將有助于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
2020年11月30日,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合作信息共享平臺網站正式開通,進一步加強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等六國在水資源數據、信息、知識、經驗和技術等方面的共享。(記者 崔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