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湄合作因水而興,瀾湄六國因文明相連。作為首個由中國主導,以構建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次區域合作機制,近年來,瀾湄合作各領域務實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金色樣板”。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基礎,也是支撐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前進的重要動力。2022年瀾湄合作第七次外長會在緬甸蒲甘召開。六國發表《關于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聯合聲明》,明確提出支持瀾湄國家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之后,全球文明倡議于2023年首次提出。隨著全球文明倡議與瀾湄合作互補互促程度不斷加深,六國積極致力于將瀾湄區域打造為全球文明倡議首善區,讓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充實。瀾湄合作成為了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平臺。文明交流互鑒正成為新時期瀾湄合作的重要增長點。
瀾滄江-湄公河全長4880公里。發源于青藏高原,猶如一條金色的紐帶,串聯六國,奔流入海。瀾湄流域歷史遺產豐富,文明文化多元,貫穿了大陸文明、海洋文明。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在此交匯,中華文化、東南亞文化在此融合。歷史上,蜀身毒道、茶馬古道商賈絡繹不絕,極大促進區域內文明相互交融。六國在禮儀風俗、生活習俗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域內族群構成多樣。傣族-撣族-泰族親緣相近,苗族-賀蒙跨境而居。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正式統計的跨境民族達17個,形成了溝通瀾湄的天然紐帶。藏彝文化、傣泰文化、高棉文化、貝葉文化等多樣民族文化,以及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分布于該區域,構成了瀾湄流域多姿多彩的文化圖景。
瀾湄合作正式啟動八年來,六國秉持發展為先、平等相待、務實高效、開放包容理念,密切文明交流對話,積極開展相關務實合作,促進了六國民心相通。在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下,中方積極支持湄公河國家開展歷史遺址及文化保護行動。六國持續推動官方、民間、二軌等層面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自2021年起,中國與湄公河五國聯合舉辦了兩屆瀾湄流域佛教交流會,開創了瀾湄流域國家佛教多邊交流機制化新局面,在瀾湄流域佛教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中方與湄公河五國共同保護、挖掘區域內歷史遺跡,助力湄公河國家提升文化遺產保護能力,促進了六國民心相通。瀾湄合作框架下,中方與湄公河五國搭建了“瀾湄非遺工坊”等平臺,合力推動瀾湄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瀾湄流域是民族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富集的地區,歷史上高棉、暹羅、貢榜等王朝在中南半島先后興起,創造了璀璨的文明。然而,自19世紀20年代,英國發動第一次侵略緬甸戰爭以來,緬甸、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國家逐漸被強行納入西方主導的殖民體系中。殖民者將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強行移植到東南亞地區,亞洲文明發展的血脈慘遭西方殖民主義的沖擊破壞。瀾湄國家大量的珍貴文物、典籍、遺產慘遭殖民者盜竊,至今流落海外。為鞏固殖民統治,西方殖民者炮制“西方文明優越論”,人為割裂東西方文明,制造二元對立,將亞洲文明貼上了“落后”“愚昧”的標簽,制造了西方文明高人一等的假想,阻礙了湄公河國家探索適合自身文明特征和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瀾湄國家正致力于發掘歷史文化寶庫,探索文明現代化轉型之路。域內國家相繼出臺國家戰略,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和遺產發掘。柬埔寨成立亞洲文化委員會,致力于發掘柬埔寨傳統文化價值。越南制定了《2030文化發展戰略》,提出到2030年力爭至少95%的國家級特殊遺跡和約70%的國家級歷史遺跡得到修復升級。
盡管西方殖民侵略的悲慘歷史已經過去,冷戰結束后湄公河區域總體維持了和平穩定局面,地區國家經濟社會進入快速發展期,但是隨著瀾湄區域工業化、城鎮化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瀾湄國家的非物質傳統文化、習俗等重要文化遺產保護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觀念上,域內國家間由于歷史問題造成的偏見隔閡仍然存在。在當前大國協調失序,集團政治回歸,世界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上升的背景下,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以所謂“價值觀外交”為旗號,鼓吹“普世價值”,試圖將自身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強加于別國之上。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風險也日益引發國際社會憂慮。面對西方歷史虛無主義、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沉渣泛起的逆流,瀾湄國家也需要共同探索破解之道。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去年12月瀾湄合作第四次領導人會議期間,瀾湄六國發布《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明確提出新的五年瀾湄國家將繼續加強文明對話,推動瀾湄流域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當前瀾湄國家正迎來復興亞洲文明,打造瀾湄文化交流品牌的歷史機遇。瀾湄六國將繼續攜手并進,合力守護瀾湄區域文化多樣性,積極培育瀾湄身份認同,以文明互鑒為推動構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探索新路。
(作者:鮑志鵬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