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不僅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來源,也可通過農業尋找應對氣候變化的辦法?!本挼樽匀毁Y源與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司副司長山烏近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瀾湄國家需攜手加強農業環境合作,分享各國經驗,保證糧食安全、拓寬農業發展前景。
瀾滄江—湄公河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5月30日至6月2日,“2024瀾湄周—綠色瀾湄計劃:能力建設伙伴關系”活動在中國云南舉辦。瀾湄國家官員、專家學者等30余人走進普洱市,圍繞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與綠色價值鏈構建、氣候適應社區、環境質量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等主題開展調研考察。
普洱市位于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生態綠洲,2013年獲批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
普洱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的“世界咖啡種植黃金帶”,是中國咖啡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咖啡主產區。瀾湄各國代表探訪普洱咖啡種植場、鮮果加工廠等,了解咖啡產業為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問題進行的綠色低碳轉型、可持續管理探索。
老撾亦有世界知名咖啡產區,種植歷史悠久。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院院長利亞內塞·布曼尼萬表示,此次看到云南良好的咖啡種植、加工條件,深入了解當地咖企探索咖啡廢料、廢水等處理方式,“我將把這里環境友好的咖啡生產經驗帶回老撾。”
普洱市寧洱縣森林面積428.14萬畝,林業碳匯資源豐富,是中國國家林業碳匯試點縣,開展碳匯造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并推進碳匯計量監測和碳匯交易及金融模式示范工程建設。
緬甸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司副處長昂圖漢介紹,緬甸正探索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推進森林保護區面積增加。寧洱森林覆蓋率超過77%,當地探索的碳匯計量、交易和金融模式經驗對瀾湄國家有重要啟發,“希望能跟中國多多取經?!?/p>
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副研究員錢釗暉建議,瀾湄國家可將氣候變化議題納入農業綠色發展框架,支持區域綠色可再生能源發展,還可與國際伙伴構建區域農業綠色價值鏈知識分享伙伴關系網絡,探索可持續發展方案。
此次活動由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中國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云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主辦,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云南中心/云南省生態環境對外合作中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