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30日訊 (記者 任斌 通訊員 佟宇晨)9月29日,由中國和泰國共同實施的瀾湄合作專項基金項目“氣候變化下氣候智能水技術在水稻生產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示范與創新”進展研討會在廣西桂林成功舉辦。泰國國家水資源辦公室外事處處長溫奈·王皮穆爾、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水利局黨組成員沈紅衛等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中泰兩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和基層的近40名代表出席研討會。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農業水利研究所(以下簡稱“長科院農水所”)所長李亞龍主持會議。
據介紹,該項目由泰國國家水資源辦公室牽頭,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院亞洲中心、朱拉隆功大學環境研究所、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長江科學院等單位共同實施,旨在提高氣候智能型技術創新和應用能力,促進瀾湄地區水稻生產和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該項目負責人、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院亞洲中心高級研究員塔納蓬·皮曼介紹了項目的整體進展情況。他表示,項目在中泰兩國分別開展試點示范建設已有近兩年時間,總體進展良好。通過加強技術交流和示范推廣,項目切實提高了農民學習和掌握氣候智能型灌溉技術的能力,對保障區域水安全、提高水稻生產韌性發揮了積極作用。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院亞洲中心研究員薩蒂什·普拉薩以泰國呵叻府下轄兩個地區的試點項目為例,介紹了項目如何在灌溉農業地區和雨養農業地區通過推廣便攜式土壤含水量檢測儀、智能水表、激光土地平整、智慧氣象監測和預報、水位監測、無人機施肥等先進技術設備,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水稻抗災能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長科院農水所高級工程師范琳琳結合實地考察情況,以廣西桂林氣候智能水技術和水稻種植示范區建設為例,匯報了中方案例研究的進展情況。項目組通過采用智慧灌溉排水設備,實現了水稻田間節水減排的目標。此外,她還介紹了中方項目團隊正在實施的數字孿生灌區試點建設項目,通過展示數字孿生灌區平臺中BIM模型構建、灌區運行調度預演、灌溉場景模擬等功能,分享了中國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的成功經驗。
廣西灌溉試驗中心站站長粟世華在研討會上介紹了中國灌溉技術推廣與應用的案例,并重點對“淺、濕、露、干”水稻節水灌溉技術、糖料蔗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創新型技術進行了講解。此外,他還分享了該站促進先進灌溉技術推廣普及的經驗。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是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地區減貧和農業振興的有力舉措,是促進地區水資源合作的優秀范例,更為水資源管理帶來了積極成果。這些成果表明,在極具挑戰的氣候變化條件下,可持續水稻種植是可以實現的。未來,中泰雙方將繼續探索、總結并分析最佳實踐和創新解決方案,促進項目成果為區域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發揮積極作用。
本次研討會由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院亞洲中心、朱拉隆功大學環境研究所、長江科學院和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共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