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湄農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區域合作的必由之路
瀾滄江-湄公河(以下簡稱“瀾湄”)區域是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農業在該區域六國(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傳統農業模式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生產方式粗放、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小農經濟困境及政策制度支撐不足等多重挑戰,威脅區域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瀾湄農業的綠色轉型已成為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這既是應對當前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瀾湄農業綠色轉型的機遇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瀾湄農業綠色轉型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可持續發展共識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不斷增強。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SDGs)、《瀾湄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等國際和區域性文件,以及各國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如泰國提出的“生物-循環-綠色經濟”(BCG)模式,都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其次,科技創新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強大動力。生物技術領域,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技術的發展,為培育抗逆、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品種提供了可能。信息技術領域,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的應用,使得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成為現實。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微灌等,可以顯著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生態農業技術,如輪作、間作、套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有助于改善土壤質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再次,市場需求也為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拉動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國際市場對可持續農產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這都為瀾湄區域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市場動力和發展空間。
此外,瀾湄區域合作潛力巨大。瀾湄國家在農業資源、技術、市場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通過加強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推動區域農業的綠色轉型。
最后,綠色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各國政府、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都加大了對綠色農業的資金支持力度,為瀾湄農業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
二、瀾湄農業綠色轉型的路徑
為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瀾湄農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協同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政策協同與制度創新
在瀾湄合作機制框架下,應建立更緊密的農業合作機制,協調各國農業發展政策,共同制定區域農業綠色轉型戰略和行動計劃。這包括制定統一的綠色農業生產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認證體系,加大對綠色生產技術的補貼力度。同時,要完善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農業科技創新,明確農業生產者的環境責任,建立相應的賠償機制,并建立區域農業信息共享平臺,促進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
(二)推廣應用綠色生產技術
應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耐旱作物品種。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實現精準農業,優化資源配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肥使用量。發展智能農業裝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廣生態友好型種植模式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減少農藥使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利用數字技術,建設智慧農業平臺,發展農產品電商,拓寬銷售渠道。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和技能水平,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三)構建可持續農業產業鏈與賦能小農戶
瀾湄區域農業產業鏈的綠色轉型,需要龍頭企業、合作社、小農戶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應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發揮其在綠色農業產業鏈中的帶動作用,鼓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區域內農產品貿易。同時,要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打造區域綠色農產品品牌。合作社作為連接龍頭企業和小農戶的橋梁,可以通過信息共享、集體行動、內部約束等機制,降低交易費用,實現產銷對接。生產者合作社通過組織分散農戶,統一采購、推廣技術、統一標準和品牌、集體議價,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消費合作社則可以通過直采、訂單農業、建設批發市場和零售網絡,減少流通環節,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此外,還需要通過金融支持、技術培訓、組織合作社、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產業融合等多種方式,賦能小農戶和農村社區,提高其參與綠色轉型的能力和積極性。
(四)深化區域與國際合作
瀾湄農業綠色轉型需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積極引入國際組織的支持,將國際先進經驗、技術和資源與瀾湄區域的具體需求相結合,以推動轉型進程。應重點加強與國際合作社聯盟(ICA)、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合作。與ICA合作,可以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瀾湄區域合作社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提供培訓咨詢,推動貿易合作和投資,倡導有利政策,并建立交流平臺。與FAO合作,可以依托其技術援助項目,引進和推廣適應區域特點的綠色農業技術,借鑒其政策建議,制定和完善農業發展戰略和政策,實施農業發展項目,加強人員培訓,并獲取全球農業發展趨勢等信息。與ILO合作,則可以推廣國際勞工標準,改善農民工的工作條件,促進農村就業,加強農業技能培訓,推動社會保障覆蓋到農業工人,推廣社會和團結經濟(SSE)型組織,如合作社、互助協會、社區企業等,并通過三方機制促進社會對話,共同制定和推進農業綠色轉型政策。
瀾湄農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區域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是共同機遇。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瀾湄國家完全有能力實現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區域繁榮穩定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