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復旦大學發起的“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首屆“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訓練營”同時開營。
為何成立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中心?接下來有何發展藍圖?解放日報記者采訪了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副校長馬余剛院士。
【兩個關鍵歷史坐標的交匯】
中心誕生于兩個關鍵歷史坐標的交匯:其一,瀾湄合作邁入以科技創新驅動區域發展的新階段,太空合作成為六國共識;其二,去年9月復旦大學“復旦一號衛星(瀾湄未來星)”的成功發射,為未來瀾湄空間科學的合作打開了一種新模式。
據介紹,中心將構建“三位一體”的科研架構——基礎研究跨學科縱深突破,融合核物理、天體物理與大氣科學等多學科優勢,通過交叉融合實現理論和實驗創新;技術攻關全鏈條貫通,推動空間技術、實驗技術與芯片技術等協同創新,形成技術研發閉環;區域網絡多維構建,聯合瀾湄國家構建分布式科研節點,打造“數據共享-聯合觀測-人才共培”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
中心將開創科技外交新模式,以“瀾湄青創賽”等成熟載體,專設天體科學賽道;創建跨國聯合實驗室,激發人才跨國交流合作;發展更廣泛的數據共享和人才培訓系統。
【力爭產出國際一流成果】
通過未來三年的努力,中心的目標是建成瀾湄區域極具影響力的空間科學協同創新平臺,培育一支兼具國際視野與技術突破力的國際青年科研梯隊以及合作網絡,形成3-5項標志性科研成果,助力流域在太陽物理、核物理、天體物理、大氣科學、芯片技術和國際關系及治理等領域的研究水平提升,為構建青年外交推動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提供新的中國方案。
馬余剛介紹,中心將聚焦三大核心任務,推動區域科技協同邁入新高度——
一是深化天地協同研究體系。依托“復旦一號衛星(瀾湄未來星)”的持續觀測能力,拓展太陽耀斑動力學、大氣水汽輸運模型等特色方向;通過電子束離子阱、百太瓦激光等裝置模擬極端天體環境,突破核天體物理關鍵參數瓶頸,力爭產出國際一流成果。
二是構建瀾湄科技協作網絡。依托已有空間資源發展聯合觀測和實驗;依托“瀾湄青創賽”每年支持六國青年學者開展衛星數據聯合研究;打造AI賦能的“元宇宙教學平臺”,結合各類交流活動讓瀾湄青年突破地域限制,共享前沿知識。
三是強化技術轉化與民生服務。推動衛星數據在農業監測、災害預警等領域的應用落地,聯合瀾湄國家開展氣候模型研發;研發抗輻照芯片、空間探測器等空間技術衍生成果。
首屆瀾湄青年天體科學研究訓練營將邀請天體物理和全球治理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專題講座、主題參訪等活動,為來自瀾湄六國的近30名天體物理領域青年研究者提供交流平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亞洲司公使銜參贊趙承剛、復旦大學校長金力院士在中心成立儀式上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