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傳統胞波情誼如何煥發新的生機?瀾湄合作在緬甸取得哪些成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大國外交》節目專訪中國駐緬甸大使馬珈。
“胞波”情誼歷久彌新
總臺中國之聲記者:6月8日是中國同緬甸建交75周年紀念日。緬甸人民用緬語中代表一母同胞兄弟的“胞波”一詞稱呼中國人民?!鞍ā边@個詞詮釋了中緬之間怎樣的情誼?如何讓中緬間的傳統胞波情誼煥發新的生機?
馬珈:“胞波”一詞體現了緬甸人民自古以來對中緬親同手足的認同。中緬兩國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世代比鄰而居。2020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歷史性訪緬時表示,中緬要堅持做心心相印的好“胞波”。
中緬之間的交往史綿延兩千多年。從盛唐時期驃國樂舞、絲竹繞梁,到近代風雨同舟,共同反對殖民主義,再到新時代守望相助、命運與共,中緬“胞波”情誼歷久彌堅,將助力書寫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新篇章,擘畫中國同周邊國家共促穩定繁榮新圖景。
震后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總臺中國之聲記者:今年3月28日,緬甸發生強烈地震,這兩個多月,十幾批中國政府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物資陸續交付到當地。中方援緬救災以及參與災后重建有哪些具體舉措?
馬珈:中國對緬甸遭遇大地震感同身受。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緬甸領導人敏昂萊致慰問電。我們在震后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中國政府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并派出多支救援隊馳援災區。中國是第一個宣布對緬甸援助、第一個派出救援隊、第一個建成臨時安置點,同時也是派出救援隊伍和人數最多、救出幸存者最多、提供援助最多的國家。
馬珈:現在,救災重點轉向疫情防控和災后重建,中方根據緬方請求,追加提供10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救災援助,并派遣專家組赴緬開展工作。前段時間,我前往實皆、曼德勒、內比都三個城市,看到受災地區恢復正常生產生活還面臨不少困難。下一步,中方將秉持命運與共、守望相助的理念,繼續積極參與緬甸災后重建,幫助緬甸人民早日戰勝自然災害,重建美好家園。
分享中國式現代化機遇
總臺中國之聲記者:中緬經濟走廊是雙方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目前,走廊建設進展到什么程度?已經建成的項目為雙方務實合作發揮了怎樣的重要作用?
馬珈:中國近幾年一直是緬甸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兩國在農業、制造、礦業、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領域的雙向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這些務實合作給兩國企業創造了更多機遇,使當地民眾切實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務實好處。
馬珈:中緬經濟走廊北起中國云南,經中緬邊境南下到曼德勒,之后分別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經濟特區。其中,中緬天然氣管道累計向緬方輸氣超100億立方米,向中國輸氣470多億立方米;中緬原油管道累計向中國輸送8300多萬噸原油;皎漂深水港和經濟特區、木姐—曼德勒鐵路、中緬電力聯網等大項目也都在穩步推進中。下一步,中方將與緬方一起分享中國式現代化機遇,實施好中緬經濟走廊大項目,推動中緬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果。
緬北網賭電詐犯罪猖獗態勢得到根本性扭轉
總臺中國之聲記者:緬甸網賭電詐犯罪備受關注。在加大打擊網賭電詐等跨境犯罪方面,中緬雙方開展了哪些合作?
馬珈:網賭電詐是老百姓憂心的大事,也是我們一直緊抓不放的要事。一段時間以來,中緬雙方深入開展執法安全合作,重拳出擊、嚴厲打擊,在緬北搗毀電詐園區,遣散大量電詐從業人員,數萬名中國籍涉詐人員被遣返回國,臭名昭著的“果敢四大家族”犯罪集團遭毀滅性打擊,緬北網賭電詐犯罪猖獗態勢得到根本性扭轉。
我們還通過中緬泰三方合作,多次對緬甸和泰國邊境妙瓦底地區網賭電詐開展聯合打擊。中方將繼續同包括緬甸和泰國在內的有關國家加強執法安全合作,采取強有力措施打擊犯罪分子,堅決斬斷伸向人民群眾的黑手,堅決清除網賭電詐這顆毒瘤,堅決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地區國家交往合作秩序。
瀾湄合作:地區國家共謀發展的“金色平臺”
總臺中國之聲記者:今年,瀾湄合作邁入第十個年頭,瀾湄各領域合作已成為地區合作的“金色平臺”。這個“金色平臺”在緬甸的“含金量”怎么樣?接下來,瀾湄合作面臨哪些新機遇?
馬珈:自2016年瀾湄合作機制啟動以來,中方通過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包括緬甸在內的瀾湄國家開展了眾多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例如,“光伏供電項目”照亮千家萬戶,“甘泉行動”讓上萬村民喝上干凈飲用水,“咖啡增產項目”助力緬甸咖啡豆產量翻番。這些都是瀾湄合作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獲得當地政府和民眾廣泛贊譽。
馬珈:瀾湄合作不僅有“小而美”的民生項目,也有“大而強”的基礎設施標志性項目,像中老鐵路、金港高速是瀾湄“黃金大通道”,“復旦一號·瀾湄未來星”將瀾湄青年的科技夢想帶入太空。隨著瀾湄合作的巨大潛力持續釋放,六國在地區互聯互通、數字經濟發展、綠色技術應用、產能投資合作、人文交流互鑒等諸多領域將迎來更為光明的發展前景。中方愿同五國一道,以這條代際傳承的友誼江河為紐帶,共同書寫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攜手邁向亞洲現代化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