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瀾湄合作的第9年。6月11日至15日,2025年“瀾湄周”環境合作系列活動在上海市舉辦。
6月11日下午,由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主辦,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綠色瀾湄計劃:區域綠色低碳循環政策與實踐”圓桌對話召開,圍繞固體廢棄物治理、減少塑料污染、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低碳可持續基礎設施等議題展開研討。
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研究院副院長塞圖凡·潘塔馮薩、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瑟瀾做引導發言。來自瀾湄國家環境部門、國際組織、智庫等代表參加會議。
塞圖凡·潘塔馮薩指出,綠色轉型必要性已經毋庸置疑,我們必須通過加速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應對環境退化、資源枯竭和氣候變化等緊迫挑戰。期待來自瀾湄各國及合作伙伴的實踐經驗和探索創新能為區域綠色轉型提供豐富經驗,并成為后續各自努力與行動的催化劑,指引區域邁向綠色、低碳和循環的未來。
王瑟瀾表示,固廢資源化、低碳化和智慧化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核心方向。各方可圍繞構建固廢全鏈條循環體系、挖掘固廢能源化和材料化潛力、推動新質生產力、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等主題加強環境管理與能力建設、創新與人才交流等具體合作,為同創綠色未來貢獻智慧與力量。
在“區域綠色低碳循環政策進展與展望”環節,來自瀾湄國家環境部門代表分享了各國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塑料可持續管理、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循環領域政策進展與行動計劃。各方一致認同將在“綠色瀾湄計劃”框架下,推動區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領域政策溝通與能力建設,分享良好實踐和公共知識產品,促進在標準和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與銜接。
在“區域綠色低碳循環實踐分享”圓桌對話環節,智庫和企業代表積極分享在塑料可持續管理、紡織業資源再生、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創新實踐和積極探索。各方在討論時表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需充分考量政策、技術和市場因素,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所搭建的國際與區域多利益相關方網絡,為區域推動綠色低碳循環合作提供長期務實機制保障,為后續重點領域務實合作夯實基礎。
本次會議旨在落實《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戰略與行動框架(2023—2027)》,從瀾湄國家環境主管政府部門、國際組織、智庫等不同利益相關方角度,分享區域綠色低碳循環政策進展、實踐經驗、核心挑戰與創新路徑,共同探討未來合作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