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作為中國的傳統友邦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之一,與中國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命運與共。1975年7月1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50年來,中泰友誼堅如磐石,成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睦相處的典范。教育在促進國相交、民相親中始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中泰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99年泰國成為全球首個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國家,到詩琳通公主個人捐資1100萬元人民幣幫助汶川地震災區重建學校,中泰兩國深耕教育合作沃土,共譜發展新篇。
語言促進民心相通
語言是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歷史上看,公元1至15世紀,中泰兩國的交往主要靠“重譯”,即通過第3種語言(阿拉伯語)轉譯。1405至1433年間,鄭和下西洋中有三次到達暹羅(今泰國),中泰之間的交往進一步升溫。1578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等人提議,在培養翻譯人員的四夷館中增設了暹羅館,并聘請暹羅人親自教授暹羅語,中國自此有了官辦的泰語教學。
18世紀末,泰國陸續成立中文學校。到了二戰期間,受國際局勢影響,泰國中文教育遭到重創。隨著中泰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泰國對中文教育的需求持續上升。
2004年,為適應“中文熱”迅猛發展,滿足世界各國對中文師資的迫切需要,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國家漢辦)正式啟動了“國際中文教師志愿者項目”,20余年來向100多個國家派出了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近8萬人。其中,泰國作為項目試點國家之一,提前一年實施項目,迄今累計有23批志愿者、兩萬余人次為泰國學生教授中文。他們用勤奮和熱情做好中文教學,用青春和笑臉展示民族形象,被泰國學生稱為“最美的中國名片”。
中國還借鑒法語聯盟、塞萬提斯學院等語言推廣機構“在地化”的傳播策略,于2006年8月在泰國孔敬大學創辦了第一家孔子學院。同年11月,全球第一家孔子課堂也在泰國岱密中學啟用。目前,泰國有17所孔子學院和11個孔子課堂,居東盟國家之首。各孔子學院(課堂)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并于2021年成立發展聯盟。泰國也因有超過百萬的中文學習者,成為全球中文學習人數最多、本土教師隊伍最壯大、漢語水平考試規模最大的國家。
中國國內的泰語教學能力建設也蒸蒸日上。目前,中國開設泰語專業的高校已近百所,除了常規的外語類院校外,云南、廣西等省份的高校由于地緣接近等先天優勢,廣泛開設泰語等專業,泰語成為當地僅次于韓語的第二大非通用語種。其中大部分學校都采取“1+3”“2+2”等培養模式,極大地提升了語言學習的實用性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留學推動文化互學互鑒
留學互訪是增進兩國人民相知相親的有效途徑。泰國教育資源豐富,朱拉隆功大學、瑪希隆大學、清邁大學等泰國高校享有一定的國際聲譽。此外,泰國自然風光旖旎,文化遺產豐富,吸引了眾多中國留學生前往學習,拓寬自身的國際視野。
從1980年首次公派3名中國留學生赴泰學習,到2007年中泰簽訂《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學學歷和學位的協定》,再到2022年中國留學生以21906人的數量占在泰國際學生總數的60.74%,中國學生赴泰留學規模越來越大。
中國教育部2018年數據顯示,來華攻讀中文、醫學、工科等專業的泰國學生有近3萬人,泰國在來華留學生生源國排名中攀升至第2位。西安交通大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該校就讀的長短期、各層次泰國留學生已從2004年的2人增加至2024年的276人。新冠疫情后,中泰留學生交流也很快恢復到平穩狀態。
曾在北京大學短期留學的詩琳通公主無疑是泰國知華、友華、愛華群體的杰出代表。1973年,詩琳通在參觀歐洲古文物博物館時看到許多中國瓷器,由此萌生了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母親詩麗吉王后的建議下,公主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習中文,并于1981年5月成為泰國王室成員訪華的第一人。迄今為止,她已訪華50余次,從首都北京到遙遠的邊疆,從繁華喧鬧的都市到偏僻的山村,她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留下了足跡,更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跡。
詩琳通多次親臨泰國孔子學院,出席“歡樂春節”、港澳回歸、北京奧運會、冬奧會等活動,還曾撰寫《踏訪龍的國土》等書籍,翻譯唐詩宋詞集結成《琢玉詩詞》,受聘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名譽教授,獲得榮譽博士學位等,對幫助泰國人民更好地認識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詩琳通被中國教育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單位先后授予“中國語言文化友誼獎”“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以及“人民友好使者”稱號,更在2009年被數千萬中國網友海選為“十大國際友人”之一。
在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詩琳通被授予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友誼勛章”。授勛儀式上,她作為獲獎代表用中文發言:“‘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覀兞弧颜x勛章’獲得者都將自己視作中國的朋友,并愿為促進我們各自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友好合作事業貢獻力量。”
“中文+職業技能”搭建合作辦學平臺
合作辦學是深化國際化人才協同培養的具體體現。2014年9月,泰國教育部職教委員會攜多所職業院校到訪中國天津。其間,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國大城技術學院簽署了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協議。經過緊密籌備,同年年底,雙方簽署了共同建立魯班工坊的協議。
2016年3月,全球首家魯班工坊在泰國揭牌,開創了中方與合作伙伴在境外共建職教實體機構、實施學歷教育與技術培訓的先河,中國職教品牌化、體系化服務國際社會的歷程由此開啟。
魯班工坊發展初期,天津方面協助泰方開設了新能源汽車、仿生機器人、物聯網技術等專業,并為泰方的優秀學生提供赴天津深造的獎學金。雙方合作成果顯著,推動魯班工坊的二期升級,專業設置和教學水平吸引東盟國家、巴基斯坦、南非的職業院校紛紛來考察取經。
2018年7月,為配合中泰高鐵項目建設,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加盟泰國魯班工坊,開設高鐵動車組檢修技術、高鐵鐵道信號自動控制國際課程,培養了泰國第一批高鐵技術本土人才。
目前,泰國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正大力推動醫療、旅游和體育休閑的融合發展。泰國的護理學、酒店管理學等專業水平高,溫州醫科大學與泰國東方大學等高校在該領域推出合作辦學項目。
泰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國,泰國宋卡王子大學聯合青島科技大學、中國橡膠谷集團三方合作共建國際橡膠學院,開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專業的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也吸引了中策橡膠、玲瓏輪胎等中資企業赴泰拓寬業務。
2025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誼金色50年”。風云半世紀,中泰始終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兩國人民的友誼在患難與共、守望相助中一次次升華。從“中泰一家親”到“中泰命運共同體”,兩國關系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中泰教育合作也將薪火相傳,行穩致遠。
(作者:王子諾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