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湄公河水系蜿蜒4880公里,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越南及柬埔寨六國,“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簡稱“瀾湄合作”)是六國共同發起和建設的新型次區域合作機制。2025年,瀾湄合作機制邁入第十年。作為第一個以構建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區域合作機制,瀾湄合作既得益于六國緊密相連的地理位置,又立足于六國發展的現實訴求。今天,從柬埔寨的田間地頭到泰國的工業園區,從老撾的山村學校到緬甸的電商直播間,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能人才,為瀾湄合作注入動能。
中文學習 熱潮涌動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作為瀾湄合作三大支柱之一,人文交流是瀾湄合作的重中之重。10年來,瀾湄國家不斷深化人文交流,拉緊民心相通紐帶,合力培育了“平等相待、真誠互助、親如一家”的瀾湄文化,有力促進了瀾湄國家的友好交往。在國際經濟往來中,語言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貿易合作的關鍵要素。近年來,湄公河流域國家“中文熱”不斷升溫,成為區域人文交流合作的生動縮影。
統計數據顯示,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文師范本科專業招生自2021年啟動以來,從最初的193人及2022年的297人,增長至2023年的562人。作為中國參與瀾湄合作的前沿省份,云南省與湄公河國家科研機構共建了34個國際聯合創新平臺,依托瀾湄職業教育基地累計培訓技能人才8.2萬人,為中文應用與區域發展搭建起堅實橋梁。
瀾湄國家“中文熱”的背后,是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催生的大量機遇。2024年,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貿易額突破4500億美元,較10年前翻了一番。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金港高速公路、越南老街—河內—海防標準軌鐵路等標志性項目有序推進或投入運營,為區域經貿和人員往來裝上“加速器”。中國頒發的“瀾湄簽證”推動六國人民越走越親,中國已連續3年穩居越南、泰國等國第一大客源市場。在此背景下,瀾湄國家的傳統教育體系正加速適配現代職業發展需求,語言學習與專業技能培養的融合日益深化。對區域內的年輕人而言,“學中文”已從“加分項”變成“剛需”——這既是個人成長的選擇,更是區域合作大勢下的必然。
職業教育 合作提質
在區域經濟生產“投入—產出”中,勞動力是最具能動性的要素,而專業技能是勞動力質量的核心。瀾湄合作開展之初,區域合作面臨人才缺口挑戰,導致產業升級成本增加。因此,各國不僅重視語言互通,也重視加強職業教育合作。
近年來,相關合作成果不斷落地:2018年,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與柬埔寨國家理工學院聯合成立了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暨柬埔寨魯班工坊,面向整個瀾湄流域國家開放招生;2023年,泰國曼谷成立中泰語言職業教育學院,不僅教授中文,還開設技術培訓課程;同年,中國援助老撾的遠程教育技術支持項目在萬象啟動;2024年,第五屆瀾湄職業教育聯盟圓桌會議暨瀾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國—瀾湄產教融合成果展示與交流會議、中國(浙江)瀾湄國家創業教育聯盟交流活動等接連舉辦,為瀾湄流域國家人才培養提供對話平臺。
瀾湄國家產業發展對人才有新需求:高新技術產業需要研發、編程、精密檢測等技能人才;紡織等傳統產業轉型則需要數字化操作、設備運維類從業者。在瀾湄合作框架下,兼具多語言能力與扎實技術技能的學生,不僅廣受用人單位認可,薪資也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平。而“中文+職業技能”的職業教育模式,因契合當地產業結構升級需求,已獲得瀾湄流域國家的高度認可。
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的合作成效斐然,成為推動區域經貿合作的重要力量。比如,中老鐵路這條“黃金線路”背后,就有職業教育合作貢獻的力量。2019年,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昆明鐵路局簽署協議,共建“中老鐵路儲備班”,為中老鐵路的開通與運營培養儲備了高技能專業人才。目前,已有一批中老籍畢業生就職于中老鐵路各站段。
筑夢青春 共享未來
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正憑借要素集聚形成強“磁場效應”,吸引更多資源向區域匯聚。企業投資選址時,區域技能勞動力的可得性是優先考量因素——這不僅能降低培訓成本,其集聚態勢更會帶動配套科研資源優化與金融資本區域配置,進而推動產業擴容,構建經濟帶發展的良性生態。
在云南,依托瀾湄職業教育基地,中方為周邊國家務工人員提供了語言和技能培訓?!盀戜厍嗄陝摌I者論壇”“瀾湄青年創新大賽”“瀾湄印象短視頻大賽”等活動相繼舉辦,吸引各國青年共同參與到瀾湄合作中。
核心區域的發展會通過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瀾湄合作中,語言與技能的協同正形成一個個“機會磁場”。語言賦能技能、技能拓展市場、市場驅動經濟的連鎖反應,正助力瀾湄合作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新引擎。語言打破認知壁壘,技能提升人力資本,機會釋放發展紅利,三者相互支撐、協同發力,共同構建起區域發展新范式。
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為區域其他國家帶來大量就業機會。中國注重“授人以漁”,通過教育和技能培訓培育本土人才和技術儲備,提升合作伙伴的自我發展能力,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中國更注重“共護江河,以養萬代”文化理念,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促進文明互鑒,為瀾湄流域國家文化交流廣育合作之苗,共筑區域安全之堤,共商發展大計,共建文明之路。
(作者為溫州理工學院瀾湄研究院教授,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